十几年来,国内家电市场“烽烟四起”,跌宕起伏,而国美却始终稳坐家电领域龙头地位,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国美电器?这要从商业大佬黄光裕的成长历程谈起。
黄光裕,现代潮商代表人物之一。2004、2005、2008年三度问鼎胡润百富榜之大陆首富,在200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亦排名第一。2013年,身陷囹圄的黄光裕仍以人民币200亿元资产,名列胡润百富榜第39位。他带领的国美,开创了家电市场的低价时代。2004年,黄光裕凭借着国美的快速发展,首次登上了内地首富的宝座,当时的黄光裕还很年轻,因此黄光裕成为首富的消息在业界引起哗然。对于黄光裕的创业史,每每提起,总是让人津津乐道。
在描写黄光裕传记的书籍中,我们了解到。黄光裕,从1985年,16时跟着比他年长三岁的大哥黄俊钦远走他乡,闯世界。起初,从内蒙到北京,在北京的一家小店里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。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国美服装店,是他们创业的第一站,虽然哥俩起早贪黑地都很卖力,可还是事不如人愿。黄光裕开始探索问题的所在,寻求出路。最后总结出两点原因:一是做服装买卖的人太多了,满大街的店铺当中,光服装店就占据了一大半;二是黄光裕哥俩对经营服装的业务并不在行。光知道问题的原因是不行的,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摆脱现在的窘境呢?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,黄光裕瞄上了家电销售这一行。他发现,凡是做家用电器买卖的,生意都很火。不论大店小铺,只要柜台里有电器可卖,家家户户的生意都挺兴旺。那年头,家电是炙手可热的卖方市场,谁掌握了货源,谁就等于掌握了现钱。
在这个极具扩张性的市场机遇面前,黄光裕哥俩马上就付诸行动。他们的店铺还是这家小店,名字还叫原来的名字国美——“国美电器”。他们凭借一年半打拼赚到的一点钱和从银行贷到的几万块资金,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,等跑完了各种注册手续,再装修一下店面,真正可以用于进货的流动资金也就所剩无几了。国美”的牌匾刚刚挂上店铺的门脸儿,周转资金的问题再一次让黄光裕哥俩陷入困境。
黄光裕的床头有一本《三十六计》,闲着没事的时候,他总爱翻一番。正百无聊赖之际,他又随意翻开了这本小薄册子,结果,一行文字跃入了他的眼帘:“诳也,非诳也,实其所诳也。少阴,太阴,太阳。”这段话写得挺玄,也挺深奥的,起初黄光裕没太看明白。于是又将下面的白话文的注解仔细阅读了一遍:
无而示有就是“诳”,巧妙地由虚变实,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沿着这个思路延伸开来,黄光裕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法子——货不够,纸箱凑。
那段时间,他们店铺的货架上就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色纸箱。同时,在柜台的显眼处,他们又摆上真货当样品,这样一来,避实就虚,虚中有实。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,瞧着店里花花绿绿摆得满满的纸箱,无不以为这家店铺货源充足、商品丰富,又是临近春节的购物高峰期,天时地利人和,样样具备。在国美电器的初级阶段,国美电器凭借纸箱与他们卓越的想法,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前来光顾。
国美电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,而后,在黄光裕的英明带领下,国美电器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,国美电器连锁店,如火燎原,迅速发展。黄光裕的事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。继2004年首度成为内地首富后,黄光裕之后又两度登顶首富位子。这就是一代首富的奋斗史,值得所有人学习。
1987年1月1日,“国美电器店”正式挂牌。其时进口电器销售为卖方市场,不少商家正采用“抬高售价、以图厚利”的经营方式,黄氏兄弟却反其道而行,尽管有货不愁卖,“坚持零售,薄利多销”的经营策略。
1991年,黄光裕第一个利用《北京晚报》中缝打起“买电器,到国美”的标语,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。其时商家多认为“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”,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,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。
1992年,珠市口100平米的“国美电器店”发展为大型电器商城,同时,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,将他旗下所持有的“国豪”、“亚华”、“恒基”等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“国美电器”,集中打响品牌,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。
1995年,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十家;1999年,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,之后迅速增长至在全国88个城市开出330家门店。到2004年底,国美电器遍布中国大陆、香港及东南亚区主要城市,拥有30多个分公司。在黄光裕的带领下,国美跳跃式的发展,成功开创了中国经营的连锁模式。
黄光裕的成功是必然的,因为“他做他人之不敢做,想他人之不敢想”,在当时的商业大背景下,敢做敢想,才是成功之道。这样的规则,在当今社会,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。
下一篇:没有了